Saturday, February 4, 2012

九二共識驗收了,中華民國回彈!

九二共識驗收了,中華民國回彈!



李惠群

前提:國民黨兩岸政策路線受肯定;昭示九二共識引導的兩岸關係穩建向前邁步!

剛謝幕的台灣大選,馬英九總統連任的勝利,是民主,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勝利,也是熱愛自由,民主的全球華人,中華民族,兩岸民眾的勝利;更是辛亥革命邁進第二個百年,一個進行式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體制的偉大勝利!

眼見一個和平,發展主導的台灣與兩岸的關係已經成形;經過四年馬英九團隊的堅持,以及未來四年的美好前景的引導,其基礎已奠定,定調定型了!民進黨最後一輪空洞吶喊的考驗,塵埃落定:一個清晰的前景亮起;展現的是台灣人最後的政治成熟度,是建立在兩岸民族共存共榮的基石上。

現在是馬英九團隊拉上褲腳,群策群力,努力不懈,勵精圖治,把台灣人的委托回報台灣民眾,以及向置疑馬英九政策路線者的證明:在馬英九領導下,國民黨有能力在兩岸和平大格局中,為中華民國開啟兩岸政治雙贏的對等地位!

另一點非常可取的是,九二共識被台灣選民確認了!反映大陸調適兩岸政策把“一中”調整為“一國”,符合台灣選民的意願及選擇。可謂一個適時靈活,變通的兩岸政策,已經在台灣選民的激勵下,應運而生;象徵兩岸政府攜手把兩岸關係帶上和平,發展的正確大方向與政策,即務實光明的大道。

未來四年的現階段的兩岸關係,必定定調在和平發展的方方針上。

中華民國(在台灣)從一個過去8年被民進黨,另加李登輝前12年的企圖摧枯拉朽的邊緣化(1995年李登輝去美國訪問後兩岸政策即被顛覆算起;並埋下陳水扁掌政後期廢除國統綱領的伏線);馬英九一手挑起清洗“去中國化”李陳遺留下來的“亂葬崗”的兩岸關係:把骨頭一根一根挑出來洗淨還原,進行撥亂返正;其中的挑戰可謂困難重重;這12年造成兩岸關係的中期破壞可想而知。

有道是“破壞三天,建設三年”;從這個角度去剖析馬英九最後關頭不被看好的選情,馬英九登山連任路的難度可想而知。要不是馬英九多年來建立的清廉,樸素的形象,與他團隊唯才是用的作風,感召了為數不少的中間派年青選民,反映馬英九連任贏得的80萬多數票,大多屬於中間派選民“最後的醒覺”。

根據中央社台北17日電,馬英九甫連任,就傳來兩項正視中華民國政治實體的的好消息;一個來自大韓民國;一個來自美國的賀詞。中華民國外交部說,韓國外交通商部發言人表示,韓國政府祝賀總統馬英九成功連任,希望兩岸關係持續發展,為東亞地區和平與繁榮帶來助益,也深盼持續擴大韓國與台灣實質合作關係。

外交部發布新聞稿說,這是韓國外交通商部首度針對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發表官方立場,也是首度公開表達希望持續擴大與台灣發展實質合作關係,外交部對韓國外交通商部公開發言與祝賀表示歡迎與感謝。

外交部表示,韓國外交通商部代表韓國政府祝賀馬總統於14日總統選舉成功連任,並希望藉這次選舉,使兩岸關係持續發展,並為東亞地區和平與繁榮帶來助益;韓國政府也深盼持續擴大韓國與台灣實質合作關係。

根據nownews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19日振興美國旅遊業計畫,除縮短簽證等待時間外,也將同時擴大免簽計畫國家範圍。白宮新聞辦公室更指出,國務卿希拉蕊已正式向國土安全部長提出給予台灣免簽的要求。

兩岸對等關係互認政治實體

隨著大陸把“一中”調適為“一國”後,馬英九在選舉前夕已經表明未來四年訪問大陸的機率微乎其微,除非大陸接受他以中國民國總統的身份訪問。馬英九確定他的中華民國總統的地位與身份;昭示著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實體地位與身份,適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的互相承認的玄機已經來臨?

現在,這只政治實體的“球”已經由馬英九的腳下踼到大陸的龍門;台灣的政治實體的問題再次浮現眼前了!!馬英九的兩岸對等的定調,隨著九二共識獲得台灣大選的驗收,實際上已經扭轉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實體被承認的要求,它已提升至一項互相承認政治實體的“訴求”(兩者是層次上互異;前者是要求REQUEST,後者是訴求DEMAND;因為兩岸身份與地位都是對等(MUTUALLY MATCHING)的;這一點必須嚴正指出,以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地位 與身份被貶低為大陸政治實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從屬(SUBORDINATE)矣!

九二共識照耀引導下的兩岸關係是進行式的。近期政治演變值得一提的是:彼岸鮮少針對兩岸關係發言的政協主席賈慶林最近突然高調闡述九二共識內函確認為:“兩岸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簡稱各表一中)”。去年十二月下旬開始,大陸國台辦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楊毅對外發表談說時,修正一下兩岸基本關係方針:“兩岸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是國與國關係,都屬一個國家。”(與馬英九的“”兩岸非國對國的特殊關係“不謀而合)

以上的闡述符合本小組向來的主張提出的兩岸關係中心理念:就是“兩體一國,大中華願景,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一國原則”。

中華民國=台灣護身符?

小結:綜觀而論,今後四年,馬英九如何惟握運籌,善用他正名化中華民國政治實體與總統的地位與身份;除了台灣人本身,應該亦是關懷兩岸關係如何穩健向前邁進的全球華人與中華民國的焦點所在。鑑此,從這個大視野取角,台灣政治實體與民主體制的護身符—中華民國--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李惠群,房地產經紀。本文為 NOWnews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Thursday, November 17, 2011

鄭丁賢‧孔子身上發現中國

中國推崇儒家思想並沒有錯,問題是,在這個講究多元性的時代,中國的人文遺產中有諸子百家,另加佛家。雖然星洲日報並未刊登筆者對鄭先生相關文章的迴響。然而,他似乎有參考了筆者提出的異議。至於中國特色的民主如何沒有人能預知未來;關鍵是中國如何”解放思想,解扣人治,建立法治”是中共統治下社會癥結的最大結構性挑戰;這也可能即是鄭和先生文章裡所謂的”不代表中國將永遠停留在一個境界”的絃外之音吧!換言之,中國政府/政黨應對學術,社會的信仰自由,包括政治信仰保持絕對的中立,如此,讓公民社會恢復學術與思想的活力,促進中國邁向一個中國特色的社會民主的境界,即由一個思想自由的公民社會起步!!!
鄭丁賢‧孔子身上發現中國 | 評論
opinions.sinchew-i.com
山東的定位是儒家之鄉,文化之都;孔子是中國的共同精神領袖,沒有另一人比他更能夠代表中國。

中共是文明的捍衛者?

中共是文明的捍衛者? 李惠群

拜讀了鄭丁賢10.11.2011的評論“雅格和中國國情”;心中有不吐不快之感。文中提到的數點似乎有商確的餘地:

中共政權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捍衛者嗎?此話怎說?

引述老外學者的如此評估,有媚外之嫌:外國評論比較圓乎?

如果評論所言只限物質文明/文化遺產,這樣形容自1949年接管大陸政權以來的中共政權,異議爭議不大。換句話說,評論只放眼物質與文化遺產的保養與維修,精神文明不在評論範圍;那麼,鄭先生的說詞,的確是有根有據的。

如果精神文明是評論的著眼處,超越物質文明的建設,評論似乎犯上盲人摸象之謬誤,以偏概全。

●建議有關方面上去微博做個問卷吧!看看廣大的大陸民眾怎樣看待中共政權政府是否為“文明捍衛者”,特別是在未來十年勢將左右大陸如何形塑中國未來的後文革年輕一代。因為他們的觀點看法,必將左右中國如何重振文明之路。

小悅悅被撞十八名路人視而不見以致身亡的事件,黑心產品,溝渠油再循環等等,不勝枚舉的社會道德淪亡,人心冷漠,各地官員貪腐,商界不仁,社會不公,官商鉤結的金錢掛帥,人慾橫流的現象,矛頭直指在一黨專政下的黨政不分的中共統治階層以及他們的“朋黨”。這一點已經是昭然若揭了,不必再赘述。這些都再再標誌著文明的優良傳統文化與價值鏈的沈淪。

說白了,這一切都是文明精神淪喪的眾生相,與物質文化遺產的獲得保養與維修,背道而馳。簡直就是軟實力的直空。

根據中國社研院日前發表的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指群體性怨恨心態是當前諸多熱點事件背後的民眾情緒基礎,反映了官民衝突與貧富衝突愈來愈激烈。這種現象反映的是大陸社會普遍上患有文明失落的。有一位時造訪大陸的藝術界朋友,被問及大陸人為何如此功利,冷血,冷漠,他答覆的非常經典:“民眾只是反映領袖行為。領導都這樣,民眾只是有樣學樣。“

把話說在前頭,大陸普遍性的精神文明的失落,持續下去,總有一天,中國刻意保修的物質,歷史古蹟,會否變成一堆堆失去靈魂的廢墟垃圾!?不再具有任何人文意義與價值!?

此話並非危言聽,而是進行式的事實。

鄭和先生的評論,引述馬丁雅格的話,稱中國是個文明邦國,與歐美的民族邦國不同。的確是事實(日本人的歷史觀點說,中國之所以稱為“中原”,即有群雄鹿逐中原的廣義詮釋,即“中國”這個為文明兼地理區域,及歷史的名詞);問題是中國這個文明邦國是建立在悠悠五千年華夏的文明基礎上,與中共自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體制以來的所作所為沒有瓜葛。還記得香港一位著名作家在評論文明中國時一刀切入,直指“亡”中國者非滿清帝制王朝,而是自1949年即統治中國的中共。此話講得雖然有些過火,不過卻反映一個現象:中共掌權以來對傳統文明與精神的破壞截至鄧小平1978年推動改革開放之前,已經寫入史實。在此無須贅述。

文中另有一點必須清澄:所謂的“愛國人士”,與“大中華主義者”“只要聽到批評中國的聲音,就要氣燄得蹦蹦跳”;這樣的說詞,有“管中觀豹;原地踏步”之嫌。再說,今天即使仍然抱著如此大中華氣燄主義者,已經成長,不再以狹隘詮釋“大中華”。

其實,追根究底,這裡指的“大中華”,英文原文是GREATER CHINA,是一個跨區域,涵蓋大陸,台灣,港澳的中華市場的區域的經濟體的方便總稱,並不具有狹隘民族主義的思想,或大中國的構思;此概念式稱號,隨後被延伸至仍然處於概念的政治體的總稱,也是近年的現象。

鄭先生如此引用大中華的政治涵意,引用的出處;與文中文字表義的“大”有出入,實無民族主義的思想參雜在內。提出這一點旨在說明,大中華主義倡議者,與狹隘大中國思想只有一線之差,可是卻別之千里也。

最後,所謂的“文明與政權掛鉤”亦為含糊的說法。文明如何與一個統治階層組體系織掛鉤,文化文明是屬於整體中華民族的軟實力資產,五千年中華文明其實是一個匯集文明與多民族融為一體的跨民族界線的區域軟資產;退一步說,今天如果沒有一黨專政或中共,中華文明仍然是,歷史學家把中國比擬為一個並非單純的國家,而是類似歐洲的大洲(CONTINENTAL);鑑此,中國並非一個單純的民族邦國,或文明邦國,實為兩者的多元性熔爐體(a combined entity evolved from melting pot of diversity )。

這篇評論最中肯的部份是直指中國以欠缺理論建構,及沒有完整論述的“特色”,“國情”,來推搪展開改革體制之詞,的確讓人們“產生更大的疑惑及批判”。

大膽提出以上的觀點,希望能與鄭先生交流,交流。但願能獲得“星洲日報”採用,以示尊重輿論多元性時代的降臨,民主精神的精髓,維護異議者“說的權力”。

Tuesday, October 25, 2011

馬英九跨出一步:奠定兩岸和局!

馬英九跨出一步:奠定兩岸和局! 李惠群

馬英九果然“練身”功力再上層樓!大膽出鞘:推動和平協議,邁向制度化維持現狀!?
顯然的,馬英九設下的公投門檻非常高。根據台灣憲法,公投必須有半數合格選民參加,贊成票也必須超過投票半數。(可見他立場非常審慎唯堅定)

未來十年期間推動兩岸簽署和平協議:。這個“維持現狀”就是馬英九現在階段的手握的一張“王牌”;即所謂的“不統,不獨,不武”。他強調,兩岸簽署動平協議沒有設下時間表;沒有時間表是外交詞令,以延攬充足的空間,爭取選民的政治認同。

從大局評估,明眼人一看,就洞悉,馬英九主動弈出這步“盤算過的險棋”(calculated risk),是基於判斷兩岸關係未來十年必有作為;兩岸關係是充滿動態,持續協調當中偶爾出現小逆流中的順勢:和平大局已確定;在進入和局的此階段,兩岸關係之前的不明朗硝煙,基本上已經煙消雲散,沒有後顧之憂。

雖然他沒有設定時間表,他的棋步旨在引導兩岸關係走向穩健發展的軌道的可見度,只欠兩岸一紙協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他已經很清楚的表達台灣特殊關係地位釋出的特殊作業--民主程序的公投—和平協議未必一定會在十年內簽署。除了通過公投前提外,他釋出的政治性條件,也必須回到胥視大陸對兩岸關係的重視;帶有考驗大陸把兩岸關係是否放在最優先處理的地位上?

換言之,未來十年發展是否符合奠定和平的大格局標準,就的胥視大陸中國對兩岸關係的重視程度,以及是否言出即行。
從此角度探索,馬英九與大陸談判簽署和平協議開出的前提,諒必包括馬英九之前已經多次提出並經由美國媒體透露證實的軍事對峙;另加兩項外交與國對國貿易自由化的尺牘,如下:

其一:大陸必須先撤除對準台灣的所有飛彈設施,以示友好;這是解除軍事敵對的前提,也是邁向和解的前序。大陸有必要從善如流,解除對台灣的軍事對峙,以打開袪除軍事對峙之路的和解;只有具備這樣的和平氣氛,台灣向美國添購軍備的問題才能順序上桌。
其二;可能包括打通台灣產品如何進入東盟加一(中國)自由貿易區管道,以掃除讓台灣享有成員國的免稅/減稅利惠的現存外交障礙。(這一點符合筆者提出的兩岸關係內化論((詳情參閱筆者“內化論”評論)),列入“兩岸內務”視之;在兩岸關係內化論的論述下,台灣可用中華台北的身份取得進入東盟自由化市場的便利;並符合世貿組織WTO的關稅區身份。)
以及,其三,爭取台灣在外交空間上獲得一定必要行使活動的權限,分享以中國或中華台北名義獲得外交權限的便利。(伊拉克海灣戰爭時期,大陸中國政府曾緊急給予台灣外交官相關的外交官特權,讓使館人員全安撤退,免受戰火波及。)

以上的兩岸互動(和平)的規劃,印證馬英九計劃打造的台灣“黃金十年”,正好搭上兩岸關係未來“十年大限”的蛻變時空。這樣的配搭充分反映馬英九政府審時度勢之妙。

馬英九果敢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構想與選擇。如果獲得公投的支持,預料對兩岸關係現狀的維持,必定打下一記興奮劑,對大陸未來可能釋出不利台灣民生民主的措施,產生制衡作用(這一點對台灣而言,比什麼都重要)。畢竟兩岸要永久和平相處,欠缺的就是一紙“公約”(國與國或跨國組織才簽署公約Treaty。這裡指的是“協議”Agreement政府對政府可簽署,也反映兩岸政府“內化”標準作業守則的進行式。 )

再次強調;,這一點比什麼重要。

從兩岸政府通過大三通及簽署ECFA引導民間及商業密集式的交往交流而論,維持兩岸關係現行的“特殊性”與半官方ECFA的水到渠成,遠比任何未來式的關係的提升更形關鍵。

換句話說,除非兩岸政府對政府的關係發生突變。否則,相信台灣人都不願看到兩岸關係節外生枝,橫生突變,破壞了2008年馬英九政府掌政以來的諸多建樹。

兩岸關係的平穩發展已經為台灣民眾帶來的既定利益,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簽署ECFA做到活領域受惠的成效,已經為台灣民眾與企業,包括南台灣的農漁民帶來進入大陸市場前所未有的利益。

從兩岸關係進程與日益改善的績效探索,經歷過李登輝與陳水扁兩位前總統對兩岸關係政策的搖擺不定後;除非是擦槍走火;諒兩岸關係只會向前邁進,這是大勢所趨。

至於大陸如何應對馬英九的“和平挺進”,大陸已經擺明陣勢,不會介入民主台灣總統選舉(經歷陳水扁與之前的李登輝掌政時期的交惡,大陸應學乖了!交了學費給民進黨!)

願景導向:馬英九釋出和平協議發動的“和平攻勢”,願景清晰,任務清楚;只是認同蔡英文的“必須過公投這一關”;這一點,到是讓人有些意外;可能帶有“投桃”蔡英文之幾乎與馬英九同出一轍的宣告:“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政治靠攏的“報李”;兩位總統參選人對兩岸政策的磨合,也間接讓兩黨兩岸關係的政策性差距縮小了,此舉有助於削減台灣政治內斗的資源磨損,減低台灣人政治生活過度競選的不良內耗,起示範作用,讓台灣有限資源用在生產性的開支。

小結:兩岸關係已經處在和平的轉捩點,馬英九在未來十年如何使出渾身解術,擱置國共恩怨的包袱,以全球14億中華民族領袖自重出發,不只有助於提升他的歷史地位,更重要的他高瞻遠矚的視野,無畏無私推動兩岸民族的和解共存共榮為“中華民國”的目標;那他今日的宣佈(推動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將寫進中華民族的青史中,應可被視為辛亥革命百年劃時代的一塊里程碑也!

Saturday, October 15, 2011

馬英九登高:正視台灣的政治實體!

馬英九登高:正視台灣的政治實體!

中華民國在台灣總統馬英九在台灣舉行的雙十節慶典上發表題為“百年奮斗,民主台灣”的演說,特別強調辛亥革命是兩岸共同的記憶與資產,呼吁北京當局紀念辛亥百年不能割裂歷史,必須呈現歷史原貌,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馬英九藉此兩岸政治關係風雲際會寶貴的歷史性一刻,向北京發出正視中華民國在政治上在存的事實,再看看馬英九在台上發言時幾乎是搖旗吶喊,其內心的感受表露無遺;讓人不禁想起兩岸兩個政治實體分隔一條海峽的事實已經超過一甲子年了。

馬英九向來都以溫文雅爾後見稱,鮮少公開表現激昂慷慨之情。可見他選擇在此刻展現他激昂的一面;不禁讓人想起他的先父馬凌鹤的遺志(反獨促統):也讓人鉤起2008年他就任總統時登高望遠,拜祭先父時遥望彼岸山河的情不自禁。

馬英九的絃外之音即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呼吁正視海峽此岸的一個進行式的政治實體: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


2008年馬英九上台不久即通過國外媒體的專訪,向大陸中國伸出和解的橄欖枝:前提是承認台灣即成的政治實體地位;馬英九的這項要求其實並非新的政治訴求;而是根據九二共識的原則,對一個中國的原則進行表述(即所謂的“一中各表”)。

實際上,根據兩岸政府當年通過兩會達成的共識:一個中國不在是爭論的議題;內涵才是表述關鍵所在。

大陸中國遲遲不對馬英九的一中表述,做出回應,即使馬英九2008年上台至今,包括胡錦濤與美國時任總統布什通過電話皆認同兩岸各自政府有權對一個中國的內涵各自表述;馬英九的四年總統任期即將屆滿,下屆總統選舉已經近在2012年初,大陸中國由始至今,仍然對馬英九的一中各表保持緘默,不罝可否。

這是馬英九上台超過3年後的舊事重提:而且是登高一呼:在辛亥革命百年慶典的重要儀式上向大陸喊話。

根據兩岸問題專家學者的分析:台灣政治實體的地位與身份的問題,一天無法解扣;兩岸的正式和解,及解除對峙狀態將持續膠著。如此觀之,兩岸的和平統一也也就可望不可及了!

在這個關節問題上:大陸中國處理解除兩岸“技術上仍然處於軍事緊張”的關係,即使已經間接默契“互不否認兩岸各自的政治實體”的前提,也難以解扣兩岸的對峙關係;除非大陸中國勇敢地承認台灣的政治實體----這個即存已經超過一甲子年的政治現實。

說穿了,這裡的政治實體出現兩個版本:一個是台灣的政治實體;另一個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實體。前者與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最返突發奇想喊出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版本有異曲同工之妙;後者當然是馬英九國民黨提出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實體地位;也就是馬英九堅持的一中各自表的內涵所在。

了解跟進兩岸關係的明眼人一看,就會區隔;前者是間接承認台灣為一個政治實體未必與中國有關連;後者則把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實體納入一個中國的表述內。也就是馬英九所訴求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實體,它仍然屬於中國部份(因為一個國家之內可以同時存在超過一個政治實體,它們都是組成一個國家的部份;並不影響一個國家的主權;即可分享國家主權。),或者被承認為一個進行式的中國在台灣的政治實體也。這亦是馬英九畫龍點睛之要訣。

這就是兩者最大的區隔與差異。

辛亥革命迎接第二個百年伊始,大陸中國如何解決在台灣的政治實體問題,勢將影響兩岸最終如何統一的終極目標與!一個涵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與中華民國(在台灣)兩岸即存政治實體的國家和平統一之後;暫且把它的國號稱為“大中華共和國”(Republic of Greater China簡稱RGC)吧,這是延伸自現成,已經被廣泛使用數十年的“大中華”經濟圈(The economies of Greater China)的兩岸三地經濟體名稱。


作者:中國和平統一海外促進小組成員:李惠群(馬來西亞)

Wednesday, October 12, 2011

社評:兩岸兩重天 李光耀終成反獨鬥士

(筆者導讀:近期開始關注李光耀先生對兩岸關係的言論。李光耀以他非常務實與中道的評論見稱,其立場堅韌,在全球華人世界更是始終如一,可謂繼中國革命孫先行者中山先生繼往開來,承先承後的”集大成者”。他堅持的民主,民生與民族的”三民主義”與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如出一轍。根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的報導(6/10-2011),他針對兩岸統一的課題發表了鏘鏘有聲的評論。筆者特別寫了一篇回應李先生的文章,以饗心懷中華民族的讀者。有心的讀者朋友請參閱這篇轉載自”中國評論新聞”的”序文”,然後再參閱以”李光耀的真知灼見”為題的評論,交流交流;如何!)

社評:兩岸兩重天 李光耀終成反獨鬥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18 00:30:45

李光耀已成為毫不猶疑、毫不動搖、毫不畏懼地在國際上不斷痛批台獨言行的輿論鬥士。
  中評社香港2月18日電(評論員 鍾維平)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出於各種原因,長期來對兩岸關係特別重視,並且不斷發表有關的心得體會。不久前他指出,中國通過和平發展可以解決台灣問題,堪稱真知灼見。結合他過去的言論,可知和平是兩岸關係唯一的出路,和平對兩岸有利,對美國有利,對新加坡以及國際社會有利,是李光耀堅定而不動搖的信念。

  李光耀於本月2日在新加坡總統府接受美國合眾社(UPI)特別任務總編輯博什格拉夫訪問時表示,中國已經得出一個結論,即如果它繼續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嘗試進入可發揮影響力的領域或挑戰任何現有的強權如美國或西歐,而是與所有的人做朋友,包括日本、俄羅斯、印度及其他國家,按照它現在已是成員的世界貿易組織的遊戲規則,它的實力將會越來越強,並在三四十年內將國民生產總值(GNP)提升至同美國相當的水準。中國的科技水準將可達到美國的一半,再過三五十年,它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越美國,科技水準也可同美國相去不遠。對於這是否一個中國世紀,而非美國的世紀。李光耀認為這個答案也不一定。至少新加坡會願意跟中國分享這個世紀。而到了2050年,這個世界將很不一樣。即使是2030年,美國也無法在台灣海峽兩岸問題上插手,因為代價太大了。

  在此,李光耀的思維邏輯很清晰,基本上是這麼幾點:一,中國會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二,和平發展能使得中國在實力方面追上美國。三,擁有一流實力的中國絕對能夠用和平發展的手段處理好台灣問題。

  李光耀對大陸的對台政策認識是十分深刻的,是符合基本規律的。

  李光耀說,事實上,按照美國軍方的探測,中國正在加強制止航空母艦的能力,這正是中國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即不在於取勝,而是對美軍造成巨大的破壞。它在警告美國不要插手,如果台灣宣告獨立,它將以反國家分裂法來予以阻止。不過,中國是樂意讓台灣在兩岸問題上保持現狀的,因為這符合它的利益。

  在此,李光耀提醒美國人,要注意這麼幾點:一,中國有決心抵禦美國的武力干擾。二,中國不會不敢對台獨動武。三,如果美國不干擾、台獨不實施,中國願意維護現狀。

  李光耀的認知看來不是什麼新發現,但是價值就在於李光耀的認知深信不疑。而我們從大陸的角度來觀察,也深知李光耀所言極對,與大陸的政策思路吻合。而美國方面,因為利益不同、角度不同、需求不同,對中國處理台灣問題的思路也就看不清楚,似知非知,似信非信,似懂非懂。

  早在2000年6月,李光耀與美國的核心智庫人物就有過一場討論。
中國評論新聞
www.chinareviewnews.com

李光耀的真知灼見

李光耀的真知灼見

中華民族是一個“準”普世民族,正值兩岸四地與海外華人華僑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大慶之際,這個標誌著中華民族從武昌起義大事算起的普世進程,只能說“有待完成”。在此,借用孫中山先生的那句老話:“革命還未成功,同志尚須繼續努力。”

李光耀生先是海外華人奮斗另闢新天地的代表人物。也是海外華人含辛茹苦,成功在海外建立中華奇葩的典範。正際辛亥革命即將邁進第二個世紀的轉捩點,李光耀先生針對兩岸關係,中國的和平統一(見馬來西亞星洲日報9/10/2011第六版)發表的見解,可謂真知灼見;亦普遍反映海外華人社會對兩岸關係無畏無私,務實與中觀的看法,順應中華世紀降臨的大勢所趨,正如中國崛起那麼銳不可擋。

他的主要三點見解:全世界沒有國家會支持台灣獨立;在未來10至30年台灣必回歸中國;以及台灣最終與中國大陸統一。

其實李光耀說出了全球華人的一個未了的宿願,也是辛亥革命百年未完成的終極目標之一。百年前,辛亥革命時期,雖然中國仍然陷於新舊交替的內戰,氣數已盡的腐敗滿清政府面臨體解,中國各股地方與軍閥勢力割據乘勢崛起的分裂狀態,然而即使中國內憂外患,它仍然是一個未分裂成兩岸體制的完整國家。

辛亥革命38年後的1949年,兩岸即因國共內戰,一分為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中國誕生;中華民國撤退至台灣,變成今天的“中華民國”在台灣。

李先生剛剛慶祝88歲生日,他從海外看中國與兩岸的關係;讓人,特別是海外華人儘管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卻是“剪得斷,理不亂”。原因很簡單,海外華人對兩岸關係以至中國的利益始終都是無畏無私,只有奉獻,沒有要求。就如孫中山當年發動辛亥革命,多次走訪南洋,招募人力與財力共襄義舉一樣,星馬兩地的華人華僑義無反顧,出錢出力,甚至犧牲生命參與起義展現的民族情操一樣;難怪孫中山把海外華人華僑尊稱為“中國革命之母”。

難能可貴的是,李先生以海外華人的獨特身份與地位,跳脫兩岸政治體制的分野,擺脫國共歷史包袱的糾纏不清,甚至不把民主引發體制改革的問題帶進兩岸,而以一個普世大視野,中華世紀的跨時代的角度,把兩岸和平統一的“台灣問題”帶入中華文明再造,復興的終極普世嶄新視野;他繞過體制改革,民主的問題,讓兩岸四地與海外華人,全球十四億炎黃子孫看到中華大世紀來臨的光明與積極,達觀的一面,去迎接中華世紀的來臨。

實際上,兩岸如何復和以至完成統一的民族歷史大業,儼然是中華民族的內政事務。就如台灣總統馬英九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兩位領導人一致認同的看法:中華民族擁有遠大的智慧去解決兩岸統一的問題。

李先先借助第十一屆世界華商大會在新加坡召開的平台,從海外登高一呼,把兩岸關的終結,帶入民族歷史洪流分久必合,中華民族與普世價值接軌的必然性;他的高瞻遠矚,確定了中華民族民族固務實中道的特性,與海外華人堅持民族文化教育的忠貞不移,互相輝映著璀璨的光芒。

作者:中國和平統一海外促進小組(馬來西亞)成員李惠群